新年讲究年年有鱼(余),所以餐桌上都会有一条鱼。而在象山,有一位叫做卢圣贵的艺术家,不仅年年有鱼,而是一纸(直)有鱼。秘密就在他掌握的鱼拓艺术中。
在象山这座海岛城市,你可以感受到天边、太阳、还有地球尽头,都离你很近。海浪的呼啸和海风的吹拂从四面八方而来,一切都是清晰明了的。有一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那就是象山渔文化书画院。这里若明若暗的光线营造了海底的氛围,你彷佛身处海底世界。这是陆地上的海洋,周边有各式各样的鱼在穿梭游动。不过特别的是,鱼的形象是被拓印在纸上,永远留存。
卢圣贵鱼拓作品《家乡珍味(真鲷鱼)》《如鱼得水(斜带髭雕)》
从古至今,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何将这浩瀚的海洋记忆留存,成了海边人民需要思考的问题,鱼拓就是其中一种方式。鱼拓,是指用纸和墨汁或颜料在真鱼身上捶印其形象的技术,其过程是将有伸缩性的纸覆盖在鱼体上,再用墨色将其打拓出来,其技艺历史与碑拓同宗,与全形拓同工。最早起源于宋代,已历经了一千多年。从神似的水墨鱼拓,到栩栩如生的颜料拓画,各式各样、形态万千的鱼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海边长大的卢圣贵,身上有海洋那种宽广和坚毅的气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如同海洋一般,不断汲取各种民间艺术的滋养。上个世纪80年代,卢圣贵是一名供销社职工,在偏远的海岛——高塘岛工作。凭着对书画篆刻的执着与热爱,海边小镇青年卢圣贵和另外2个小伙伴怀着极大的人文主义理想办了一份报纸。当时的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而办报纸一期的费用就需要两百元。三个小伙伴拿出全部家当,终于凑足了办一期报纸的“巨款”。在奋战了无数个日夜后,第一份报纸终于问世,这是象山第一份油印艺术小报,也是县内唯一的本土篆刻报纸。虽然只有四个版面,印了一千份,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当地文化艺术注入了精神食粮。然而苦于现实,这份报纸不得不流产。谈起青年时代的自己,卢圣贵说道:“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那时的热情、理想、信仰和身处在困境中却毫不动摇的执著从未改变。”此后,他像更那个年代的淘金者一样下海从商。在他看来,“艺术需要物质的供养,先解决柴米油盐,才能让艺术创作无后顾之忧。”
卢圣贵鱼拓作品《渔村风景(真鲷鱼)》
象山海洋资源丰富,尤其是鱼类资源。海洋神秘莫测而又五彩斑斓,由此延伸而来的海洋文化也丰富多彩。
在不断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卢圣贵接触了鱼拓的制作技艺,深入了解渔民的习俗,知道了鱼拓技艺的前世今生,当鱼拓这一古老而具神韵的艺术闯入他的生活时,他觉得,“就是它了。”
卢圣贵在拓印海鲈鱼;给海鲈鱼画鱼眼
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和以鱼为艺术题材的作品就十分偏爱,把鱼看作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取鱼谐音的吉祥诗句很多,如: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等,不胜枚举。很早以前鱼拓这种技艺就已经在象山石浦等靠海一带出现,传说每当逢年过节,渔民将新鲜捕获的鱼涂上黑色的墨鱼汁,按压在红纸上拓出鱼的外形和鱼鳞纹路,正反鱼面轴对称贴于门窗上,象征着年年有余,表达渔民淳朴美好的祈愿。
鱼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清洗鱼体,先把鱼身上的粘液清理干净,便于上色;第二步上色,上色过渡和渐变,鱼背用深色颜料鱼肚用浅色颜料,最后用海绵轻轻敲打,使得颜色过度更加自然;第三步:附纸,用宣纸覆盖在鱼身上,轻轻按压,拓印出鱼的纹理。第四步画鱼眼,勾画鱼眼,点上高光,最后落款盖章。这样整幅鱼拓作品就算完成了。拥有书画和篆刻根基的卢圣贵对鱼拓艺术有着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鱼拓艺术的使命是表现鱼体的神韵,将鱼体完美还原。“我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鱼拓创作时,我追求的是将自身对鱼的理解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完美结合。”所以卢圣贵的鱼拓作品总是栩栩如生,充满了灵气和动态感,富有中国画的气韵。
卢圣贵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卢圣贵在拓印海鲈鱼
“鱼拓一般用两种方法制作,一种叫直接拓,类似于印刷、水印木刻的原理;另一种叫间接拓,是以传拓的形式做的,类似于碑拓的原理。区别在于一个是古老版的,一个是现代创新版的。当然,不光是鱼类、贝壳类、花卉、树叶、木头这些都可以拓印,但需要特殊拓印工具。”卢圣贵告诉我们,“象山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鱼类有几千种,每种鱼类都可以拓印,目前我拓印的都是比较常见的鱼类,也有几十种了。”在海边长大的人们总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留存关于海洋的记忆,热衷于鱼拓艺术的卢圣贵更是如此。
正如他所说,艺术需要物质的供养,在商海沉浮多年的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便义无反顾地重回艺术的怀抱,投身鱼拓的传承。2007年,卢圣贵和几个爱好书画的朋友一起组建象山渔文化书画院,主要针对海洋渔文化艺术方面。2012年,卢圣贵牵头成立“象山鱼拓创新团队”,将鱼拓艺术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他看来,鱼拓创作时候的一个灵光一现,需要用主体意识捕捉,巩固并完善起来,形成风格。而团队效应能够激荡创意火花,产生倍增效应,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6年“中国开渔节”期间,象山鱼拓创新团队组织了一次全国鱼拓书法邀请展,邀请了全国50余位书法鱼拓艺术家来象山采风体验,并出版全国鱼拓书法邀请展的作品集。通过研讨交流,对鱼拓技艺的研究、创新、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卢圣贵鱼拓作品《知鱼之乐(罗非鱼)》
能够将自己喜爱的鱼通过鱼拓的形式保留下来是一件欣慰的事,因此很多渔友都将自己喜爱的鱼送过来拓。“有个朋友将一条1万多元的锦鲤鱼送到我这边,让我帮忙拓印出来,让死去的鱼依然活在纸上,留作永恒记忆。”卢圣贵说。如今,卢圣贵还把鱼拓的创作元素提取出来运用到其他文创产品上,比如说将鱼拓产品加工成装饰画、水晶画,使之成为工艺装饰品;将鱼拓产品加工成雨伞、环保手提袋、旅行帽、抱枕、陶瓷艺术杯,出售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将鱼拓产品拓印在服装、文化衫、手帕、丝绸上,加工成鱼拓和人们生活相结合的鱼拓服饰用品;将鱼拓产品设计成明信片、台历、笔记本、海报等,设计让产品既实用又美观的鱼拓印制品。
目前我国搞鱼拓创作的不足200人,面对这一濒临灭绝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卢圣贵深感传承工作任重道远。他一方面着重培养十几个有基础的徒弟,让他们掌握鱼拓技艺的操作技巧;另一方面在象山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开设了鱼拓的体验课程,每年接待五至七年级的学生5000余名。目前,已经有十万人聆听了他的课。他在中国海影城非遗百工坊针对外地游客开展鱼拓体验项目。他自掏腰包,花费六十万元编印《中国渔文化印谱》,书内用篆刻这一艺术形式弘扬象山精神、渔文化节庆、渔文化诗词等象山渔文化特色,为象山海洋渔文化留下珍贵的一笔。
“在有限的环境里,培养更多的人了解鱼拓、热爱鱼拓、学习鱼拓,才能将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卢圣贵说,“钓鱼是一种乐趣,若能将鱼儿形象生动地拓下来,对于渔友来说也很有意义。很少有人知道鱼拓艺术,这一艺术在广大渔友当中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卢圣贵鱼拓作品《鱼跃龙门(海鲈鱼)》
新的一年,卢圣贵将继续在“非遗百工坊”和“海洋渔文化研学中心”开设非遗课堂;并为宁波大学汉语国际学院学生、象山当地中小学生定期组织鱼拓体验活动;继续做好鱼拓传承工作,重点培养几位入室弟子,把古老的鱼拓技艺发扬光大;开发植物食用级印染颜料,应用到鱼拓技艺上去,让鱼的附加值再利用;尝试用活鱼拓印,作为现场演绎表演,以此增加艺术的感染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卢圣贵便是这样一个传道者,他为传承与开拓象山海洋渔文化尽其所能。如今,鱼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爱好,更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鱼拓文化的保护与记录既是艺术家的使命,也是传承者的信仰。在卢圣贵的努力下,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渔文化。“如果说我在寻找什么,那可能就是在日常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珍贵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这种“珍贵”,让更多的人透过这个窗口了解象山,了解渔文化,推动这种艺术形式走得更远。”卢圣贵说。

